江南贡院

  • 时间:2015-07-13
  •                                                           江南贡院

                                                        文/周道祥 史若兰

      在繁华热闹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区内,有一处闹中取静、怀古思幽的场所,这里曾经是古代文人士子心之所向的地方,是寒窗苦读莘莘学子入仕的必经之途,每到科举考试的大比之年,这里便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天下读书人汇集于此,这就是曾经作为明、清两代乡试考试场所的江南贡院。

      据载,建康(南京)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时,则借用僧寺举行。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永乐皇帝便没收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禧祠等改建“江南贡院”。经不断扩建,至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始于童试,终于殿试。童试俗称考秀才,秀才又称为生员。其时尚未取得生员资格的知识分子,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童生要想取得生员的资格,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

      乡试开始于明太祖洪武三年,自此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清代的乡试,按例于农历秋八月举行,称作“秋闱”。考生们白天考试,夜晚住宿的场所便是号舍。号舍以千字文编列,每一字号里面的号舍,多的近百间,少的也有五六十间,称为“号巷”。号舍屋顶盖瓦,每间隔一砖墙,不装号门,一律南向排列。举子按号入座,自备油布充作门帘,以防风雨。考试期间伙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自带的饭菜很快就会霉变,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每间号舍高六尺,深四尺,宽三尺,内有上、下两层木板。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为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夜晚休息,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便可作床。乡试三场共计九天七夜的时间,考生食宿作文均要在这鸽笼一般大小的号舍中进行,还要抵御南京闷热异常的“秋老虎”气候,真是“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乡试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著名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便在他年仅二十九岁时就在江南贡院考中了南京乡试的第一名,他春风得意,自刻了“南京解元”等印章,以示才华。

      乡试中的举人,才可以到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即会试,又称“礼闱”。举人参加会试,顺天由顺天府,各省由布政使司发给咨文赴礼部投递,称为“起送”。发给咨文的同时,还要发给路费。此外还发给火牌,凭牌供给驿马一匹,沿途用黄布旗书“礼部会试”四字以为标志。由此,“公车”就成了应试举人的代称。会试的时间,清初定于二月,乾隆十年(1745年),将会试日期改为三月,此后成为定例。会试同样分三场,每场三日。前一日点名入场,后一日交卷放出。至于入场搜检、坐号编排、场内关防、试卷格式、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都和乡试略同。会试中试称为贡士,新贡士在磨勘、复试合格后,就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又称“廷试”。殿试对策,以一日为限,不准给烛,亦不准携出补写。从太阳出山一直到太阳落山,考生必须跪在皇帝面前答卷,一天时间内考生不许吃喝和上厕所,实在渴了,只能喝点手边的墨汁,故人们常用“肚子里有墨水”来比喻有学问的人。

      从最初一级的童试到最高一级的殿试,整个过程实在是难以想象的辛酸历程。“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江南乡试发榜后的第二天,设鹿鸣宴于公所(即江宁府衙),由巡抚主持,主考身穿朝服,新科举人谒见主考、监临、学政等内帘官。颁给主考、监临等官金银花、杯盘、绸缎等物品,发给新科举人牌坊银二十两,以及顶戴、衣物、匾额等项,然后依次入座开宴。古人把“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列为人生四大乐事,可见博取功名是科举士子们最终的目标和极大的荣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尽管清朝统治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但还是于9月28日举行了最后一次科考,即癸卯科江南乡试,在江南贡院参加的江苏、安徽考生达两万余人,主考官是内阁大学士杨佩璋。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根据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建议,下诏曰:“著即自丙午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亦即停止”。这个诏书结束了中国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历时近800年的江南贡院也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1918年春,民国设立了江南贡院处分事务所,原址修筑一条大路,除保留明远楼、衡鉴堂及部分号舍作为科举制度考场的遗迹外,其它全部辟为商肆。1927年2月24日,北伐军光复南京。3月25日在南京夫子庙泮宫召开了有200多个工界团体代表参加的南京工人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南京总工会,选出总工会25名执委会委员。总工会和工人纠察队的办公机关就设在江南贡院的明远楼中,使得这座昔日科举考场的中心建筑成为北伐时期南京工人运动的中心。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民国南京市政府就设在江南贡院遗址。1940年3月,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汉奸卖国政府,并将汪伪司法院及政法院设于此。

      1982年3月25日,“江南贡院碑刻”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远楼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22日,江南贡院整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筹建了我国唯一的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南京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次年正式建成开放。贡院陈列馆广泛征集和展示有关科举制度的实物与史料,以其独特的知识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发挥其在传承历史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如今的江南贡院,远没有当初宏大的规模,只保留了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其中有康熙御题碑、两江总督铁宝碑、重修扩建贡院碑等,是研究明清贡院建制沿革和科举情况的实物资料。现在的贡院陈列馆大门,就是当初贡院的中心明远楼,它是一座四层小塔楼,也是贡院最高的一座建筑。“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科考期间,监临、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以防考生骚乱、作弊。复建有考试时考生所用号舍40间,古时考生所用文房四宝、油灯、食品,以及专门制作的电动模拟考生塑像。中外游客可以着古装,入号舍,答考题,亲身感受科考之艰辛和中举之喜悦。

     

    网站导航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苏ICP备15058786号-1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