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思考

  • 时间:2015-01-27
  • 关于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务

    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思考

    秦虹街道政协工委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政府工作重心的下移,社区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服务职能,社区服务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却不得不面对许多问题,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一是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是群众自治组织,应该立足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来开展工作,但实际上“社区好比一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受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社区承担了大量行政性事务以及应由社会组织所承担的职能,根本无法再腾出大量精力来搞服务。特别是一些部门在工作重心下移中,仅把事情交下来,没有匹配相应足够的人、财、物,给社区又增添了很多负担。二是社区服务职能的缺失。社区在日常工作中没有重视自治组织的培养和发展,或者是关注不够,对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机构等培育引导很不到位,没有发挥出这些组织应有作用;大多数社区工作者不懂得或不习惯借用辖区内自治组织的力量,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政策上的指导,出现了自治组织和社区服务缺乏联系的情况,难以形成服务群众的合力。三是以服务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上级来考核,先看牌子有多少,再看台账有多厚”,对社区的评比考核还侧重于办公用房、创建达标等方面,吸收群众意见、听取群众评价的环节不多,没有把服务群众情况真正作为衡量社区工作的标准。

    去年,市里下发了《关于切实减轻社区(村)负担、提升服务群众效能的七项规定》,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对上述问题的高度重视,明确将以减轻社区负担为切入点,切实提升社区服务效能,提升群众满意度。去年10月份,区里出台《七项规定》实施细则,取消社区承担的25项工作任务与指标,取消面向社区的41项创建达标评比活动,取消社区41个组织机构,同时取消相应的工作台账,推进信息网络整合,完善绩效考核办法。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大大减轻了社区负担,激发了社区工作活力,为社区增强服务功能、深化社区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实际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以群众满不满意为考核导向,让社区聚精会神搞服务。有什么样的考核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方向。以往对社区工作的考核偏重于上级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获得多少市区先进奖牌、完成多少硬件改造等,个别甚至连招商引资都纳入考核加分范围,让社区疲于应付,容易迷失工作方向。区里《七项规定》实施细则中明确了和谐社区绩效考核指导标准,规定群众评价占70%的分值,为对社区今后的考核指明了方向。在实际贯彻中一是要明确以服务群众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完善以群众考评为主的考核方式,组织对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成效等进行评价,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社区工作的最重要标准,取消各类不必要的评比考核活动,把社区从名目繁多的检查考核、台账资料中解放出来。二是要进一步细化考核内容,对各街道的考核办法进行统一把关,重点应包括服务核心坚强、服务队伍过硬、服务场所实用、服务载体多样、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业绩满意等方面,同时可采取每季度测评的方式进行,增加测评次数、扩大评议样本,确保服务常态化。三是要在考核中既有主观指标,比如群众满意度测评等,也包含一定的客观指标,比如可根据辖区居民反映最集中的意见,每年排出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对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推动社区尽心尽力抓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社区服务的成效。

    2、强化社区服务职责,让社区统筹协调搞服务。始终把服务作为社区最基本的职责,既要充分发挥社区本身的服务功能,同时也要统筹协调社区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开展社区服务。一是充分发挥社区自身的服务功能。建立群众服务需求调查分析机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优化社区机构设置,缩短服务流程,推行挂牌服务、代理服务、服务承诺等,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结合我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创新服务项目、途径和方式,大力推动网格化、社会化、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促进养老、医疗、教育等各种服务资源的整合、服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尝试建立社区服务议事协商、专家咨询等制度,动员社区群众积极有序参与,促进公众参与和提升服务的有机统一。二是充分发挥体制内服务资源的作用。这些资源主要包括驻区单位党组织、民生工作站成员、人大代表、党代表、在职党员、党员志愿者等等,要进一步健全社区与这些服务资源的常态化对接机制,积极开展认领服务项目、打造服务品牌、结对服务帮扶等多种服务活动,切实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共担,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的服务作用。新的形势,不仅对社区改进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出了新要求,而且也给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带来了新契机。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社会组织登记条件,推动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等社会组织进驻社区、开展服务。加强对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的引导,制定出台准入办法、管理办法,盘活辖区社会组织资源,开展社区服务打包外包、项目化管理等工作,吸引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特别是要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构建比较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3、严格落实社区减负《七项规定》,让社区轻装上阵搞服务。一是严格实行部门工作进社区“准入制”。区里要建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对部门进社区的工作实行严格的“准入制”,没有得到批准,禁止下到社区,街道也有权向区里及时进行反馈。对进入社区的工作,要进一步明确哪些属于社区履行职责事项、哪些属于社区协助工作事项,对后者要实行“委托制”、“监督制”,像类似经济普查、人口普查、黄标车调查之类的服务性工作,完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性社会组织来实施。二是严格执行《七项规定》。《关于切实减轻社区(村)负担、提升服务群众效能的七项规定》的颁布,得到了社区工作者的一致拥护,有利于调动社区工作热情,集中精力投入为民服务。区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七项规定》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既要对部门下社区的工作监督检查,更要深入社区实地查看,了解第一手资料,多听社区意见、多听群众呼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各项减负措施真正落实到位,防止走形式、甚至“开倒车”。三是明确“减负”绝不是“减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工作减负了,服务群众的任务更重了,腾出的时间、精力都要用于为社区群众服务,变原先的“眼睛朝上”为“眼睛向下”。鼓励调动社区工作者沉到居民中去开展服务,比如可要求每名社区工作者每周入户10户了解情况,记民情日记,有针对性开展服务,这样一个月每个社区可完成300户左右的访户,一年全社区的居民都可以上门访问到。

    4、加快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让社区完善平台搞服务。一是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直接关系到为居民提供什么样质量的服务。要面向社区工作者经常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国情国策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不断提高其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不同形式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特别是社工职称学习考试,切实提高自身文化层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地适应社区工作需要。在社区开展“强技能、比服务、争优秀”等服务竞赛活动,围绕服务群众,培养综合人才,推行社区工作者一岗多能。二是要改善社区服务环境。社区作为服务居民的阵地,各项服务设施的建设尤为必要,否则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按照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加快改善社区服务环境,满足群众服务需求,特别是针对群众最欢迎的养老、青少年教育、党员群众文体活动等设施,要千方百计予以保障,努力使社区服务设施更加便捷、安全、实用,增强社区对群众的吸引力的感召力。三是要研究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强化公共服务站平台功能,积极整合资源,推进规范化、制度化、智能化、科学化建设,使之成为居民获取高效服务的最佳阵地。根据社区实际,认真调查研究群众在服务方面的需求,把社区服务的发展趋势、社区的实际特点、群众的集中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不断探讨推进行政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向社区延伸扩展,将政府的各项服务真正在百姓身边扎根、发芽、成长。


     



    网站导航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苏ICP备15058786号-1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