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推进双创,大力发展创客空间的建议

  • 时间:2016-05-05
  •   一、创客空间发展现状

      2007 年时,全球仅有40个创客空间,大部分在德国,如今这一数字已增长到1300个,遍布世界各地。但在我国,创客空间仍属于新兴产物,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一线城市。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指出于兴趣爱好,努力将想法和创意变为现实的发明者。创客借助电脑辅助设计程序、互联网开源共享创意和3D打印技术、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手段,将传统的制造业带入到全新的设计制造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过于的规模化大生产,而是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设计,按订单生产制造。这种模式有着浓厚的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有机结合,与“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理念吻合。

      创客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间力量,创客空间就是创客发挥创意、交流学习的载体。上海市政府一直在支持一项建造100个创客空间的计划。李克强总理曾在2015年初考察了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目前它有两个最受关注的荣誉会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2011年8月由深圳矽递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成立,靠第三方赞助、会员捐赠、工作坊、寄卖创客作品以及场地对外租借的形式来获取经费维持运营。上海的“新车间”作为国内首个创客社区,一直以非营利的模式运营,靠会员费、活动费及赞助来支付房租等必要费用,设备由社员自带或来自捐助,被称为“最纯粹的一个”。北京的创客空间从最初一个20平方米的小屋,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名创客会员,超过10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以及300平方米的原型加工基地,兼具社区和孵化双重功能,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南京第一家创客空间成立于2012年5月,是由一群软、硬件技术人才发起的民间科技公益组织。

      创客空间通常配有3D打印机和工业机器人,向会员有偿开放,另外还有创意产品和创意项目展示,创意沙龙和讲座等多种形式,通常带有浓厚的公益组织性质。

      二、创客空间发展遇到的瓶颈

      1、数量不足,未产生原生自发性需求

      国外最初的创客空间产生于社区之中,最初是以工作室、手工作坊的形式,为普通群众的创意发挥提供场地和必要的设备。而国内的创客空间仍属于生硬的复制模仿,导致数量发展有限。

      2、远离普通百姓

      国外的创客空间来自普通群众,服务于普通群众,而国内的创客空间多集中在创业园区,更像是创业孵化基地,参与者也以科技精英为主,有悖于创客“个人制造”的理念。

      3、各方支持不足

      创客空间带有明显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在国外有政府、社区、高校和研发机构的经费、场地支持和引导。而在国内,各方的协同效应并未体现。

      三、创客空间发展的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在经费和场地支持上应给予创客空间更多的关注,设立专项基金和专门的监督部门。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可考虑在城市的少年宫、有条件的社区中心、主城区的大学校园优先设立创客空间。

      2、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创客相关的实践体验课程。将创客的理念引入中小学课堂,将创客空间设立为学生的课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培养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3、增强高校与创客空间的联系。加强本地高校与创客空间的合作,安排高校的教授、学生作为创客空间的管理员或指导员。可以将创客空间作为高校公开课的载体,也可作为大学生实习实践甚至创业的基地。

      4、拓展创业项目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可以主导本地产业基金、创投基金、银行、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大型企业与创客空间的资金对接,加强对创业项目的金融扶持。




    网站导航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苏ICP备15058786号-1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