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落地一融合”,聚力创新名城示范区——区政协经济科技委举行委员沙龙活动

  • 时间:2018-08-27

  •   8月24日下午,区政协经济科技委举行“深入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加快建设创新名城示范区”主题沙龙活动。


      区政协副主席张敏参加了活动并致词,介绍了区政协围绕“深入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加快建设创新名城示范区”开展协商议政的基本情况。

      活动中,委员们踊跃发言。


      王义宏委员提出,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解决校地管理体制上的不同;深入调研科研开发人员的需求,寻找共同的价值目标,以制定有效的激励方案;建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的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以充分发挥各级大学科技园在“两落地一融合”中的作用;建设成果转化过程中市场化、二次开发的平台,尤其是各类成果转化的公共开放平台建设,以降低成果转化的难度。

      吴皓委员建议,用好药引子,从“有政策”,到“给政策”,到“落实政策”形成闭环,以政策的杠杆撬出更强大的市场潜能;给平台,筑巢引凤,解决企业和人才的后顾之忧;给环境,加强改革创新、项目调度、要素保障和服务对接,做到经纬交织、能产粮;抢人才,优秀的创新者是稀缺资源。

      杨祎委员认为,深入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关键是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更要抓住企业这一创新主体,打造充满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链;搭建政企、企企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方面的支持力度。

      赵文龙委员认为,深入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要扩大项目来源;要有大型公司依托,方便产业化,注重实效;要把军民融合作为发展重点方向。


      蒋伟利委员提出,全区一盘棋,形成全域创新的格局;不仅要重视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更要支持现有企业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抓好增量的同时,也要做优存量;结合区情,适时建立校地融合科技联盟平台;人才的相关政策不仅要有竞争性的刺激效果,更要有延续缓释的特征;指标设计要合理可行、实事求是。

      蔡晓军委员认为,高校要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的管理方式推动科技工作发展;在推进“两落地一融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驻宁高校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产学研融合模式。

      张国利委员建议,由政府牵头,集合多方资源,成立专门用于“两落地一融合”的产业基金,或由政府出面,引进相关的基金公司专门用于对落地企业进行长期的投资合作;支持落地企业对自有专利和技术成果的再转化,促进落地企业良性发展;依托我区的交通区位优势,打造金融高地。

      姜莉委员认为,高新技术企业评定中,应适当降低规模较大企业近三年年均增长比例;一些重复的文书材料可以合并或简化,以减少企业成本支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材料很多很细,可适当放宽对材料的格式要求。


      张燕委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本化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加大科技金融政策的宣传,更好地服务科技企业;适时向新型研发机构推荐风投、基金等社会资本;不断丰富新型研发机构筹资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资本生态圈、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马静委员认为,推进“两落地一融合”,要在现有优势基础上,激发参与者和机构的积极性;要在政策、管理等方面重点围绕动力机制,挖掘创新潜力;加强创新思维教育,让创新思维学习变成一钟习惯。


      区政协主席邵强参加了活动并讲话。他指出,推进“两落地一融合”是市委市政府贯彻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推动南京“国际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区创新名城示范区建设推进有力,区政协今年围绕助推“两落地一融合”、创新名城示范区建设做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他认为,本次沙龙活动主题明确、组织有力、参与度高、发言精彩,充分体现了委员的履职担当。他指出,高科技企业,首先都是散落在“寻常百姓家”,相关部门要用心研究高科技企业成长的生态链,服务到位,帮助其成为“王谢堂前燕”。他希望,委员们在助推“两落地一融合”、创新名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准建言献策,区政协将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建议案,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经济科技委)




    网站导航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苏ICP备15058786号-1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