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委员,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区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各街道政协工委:
为进一步提高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提案提出质量,现就相关事项函告如下:
1.科学精准选题。倡导有提案意愿的委员,围绕市、区中心工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立足自身熟悉的专业领域,深入调研思考, 提出高质量提案 (参考要目详见附件);
2.注重协商打磨。坚持“不学习不提案、不调研不提案、不协商不提案”的原则,避免随意联名;
3.坚持质量导向。一案一事,提案内容要“短、准、实、新”,建议举措要具体可行、控制在3条以内,篇幅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
4.尽早上线提交。10—11月份,倡导提案者积极沟通选题意向并开题;提案形成后,请于12月31日前通过“秦淮政协”网站或微信小程序提交。提案系统具体操作事项可联系区政协办公室(曹兵兵,025-84556684)。
附件: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参考要目
政协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11月28日
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参考要目
第一部分:市选题参考
1.培育新型消费、服务消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推动科技服务、碳管理服务、供应链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3.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生态化发展。
4.推动“人工智能+”催生新质生产力。
5.深化实施人才强市、重点产业人才政策。
6.完善市区两级国资监管“一盘棋”体系。
7.发展壮大民营企业,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与活力。
8.扎实推进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
9.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
10.推动“文旅商体康展”深度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11.高水平打造“演艺之城”。
12.构建更完善、更有“看头”的博物馆建设体系。
13.深化书香南京建设,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发展。
14.持续打造南京老字号复兴样本。
15.探索城市更新“大片区统筹、区域性更新”。
16.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17.促进我市育龄人口生育率提升。
18.加快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9.加快发展银发经济,深耕养老产业“经济蓝海”。
20.传承弘扬“枫桥经验”,推动基层治理协同化、联动化
发展。
21.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焕新。
22.加强新就业群体劳动者权益保障。
23.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
24.加大引资稳资工作力度,推动招商服务高质量发展。
25.加快推动老年人助餐服务提质增效有序发展。
26.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27.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
28.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落地落实,推进全市信访工作提质增效、进位争先。
29.加快推进涉外法律服务集聚区建设,培育发展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加强服务人才培养、品牌创建和供需对接。
第二部分:区选题参考
1.加快拓展我区景点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应用场景的建设。
2.提升数实融合能力,加快数字产业创新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3.发挥高端金融业态带动作用,促进金融产业集聚效应。
4.加大我区城市闲置用地及园区低效用地盘活力度。
5.高标准建设低空经济创新应用先导区。
6.积极推动智能物联网车联网产业建设。
7.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一园一巷两湾区”。
8.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
9.提高科技创新载体利用效率。
10.持续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加强国资国企改革。
11.发挥政府基础性支撑作用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的举措。
12.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13.切实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和储备力度,吸引海内外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际知名院校,全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14.深挖水系资源,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系统。
15.大力推动文旅融合,争创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16.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17.培育精致而富有烟火气的特色街巷。
18.建设打造秦淮灯彩博物园(馆)。
19.打造集产业、文创、宣传、销售为一体的环秦淮旅游专项旅游线路。
20.推进荷花塘、钓鱼台、安品街等历史地段保护更新。
21.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课后社团服务质量。
22.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打造南部新城零碳未来城。
23.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优化整合。
24.加快南部新城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25.统筹整合教育养老场所,优化 “一老一小”资源配置。
26.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和银发产业,提升适老服务水平,打造银发经济标杆城区。
27.适应人口变化趋势,优化学前教育功能布局。
28.深化“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全面落实精准帮扶。
29.用好城市的金角银边,深入推进文体惠民建设。
30.推进区域数据安全基础建设 加强区域网络安全产业发展。
(增补)
1. 深化校地融合,体系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推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3.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4.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5. 推进人工智能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6. 推动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有效降低物流综合成本。
7. 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租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8. 完善住房消费“以旧换新”活动中的财税支持政策。
9.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10. 优化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管理机制。
11. 推进片区排水设施管养工作。
12. 持续优化停车环境,改善“停车难”问题。
13. 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14. 推进中小学教室标准化更新等教育民生实事建设。
15. 探索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途径。
16. 持续加强专门矫治教育工作。
17. 加快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8. 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养老服务机制建设。
19.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
20. 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21. 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建设更有看头的南京“博物馆之城”。
22. 激发文娱市场活力,高水平打造“演艺之城”。
23. 推动新街口商圈管理机构扩容升级。
24. 以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为契机,健全存量资源转换利用机制。
25. 多措并举化解噪声扰民问题。
26. 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管理使用制度。
27.加快南部机场跑道建设利用。
28.推动南京博物馆分馆落户。
29.加快运粮河河岸环境整治。
下一篇: 关于征集区政协三届三次会议提案的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