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观书 |读《经典常谈》,与先哲“常谈”

  • 时间:2023-05-31
  • 微信图片_20230703150505.jpg

      阅读《经典常谈》,好似与历史上的先哲长谈。《经典常谈》何以有如此功效?又何以进入统编教材八下必读名著行列?虽然自己是一位理科教师,但一直身处基础教育的管理者行列,经常需要带着跨学科的思路去思考。作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更应该人人读之。带着这样的疑问,假期中我亲身阅读,一探究竟。读罢更觉《经典常谈》的书名意蕴丰厚,凝聚着朱自清先生的巧思与对读者的希冀。

      一、“经典”

      读书应自目录始。阅读目录有助于我从宏观视角迅速建构起书目具体内容的轮廓与框架。纵观《经典常谈》的目录,从汉字的起源开始,至中国古典文学著作,诗词歌赋无所不包。恰如朱自清先生在序言中所说,阅读该书有助于我们初步了解古经典籍,在书目的指引下,逐步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渊博的汪洋之中。难怪该书被誉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我学习过,陌生则是毕竟距离当代跨越千百年,近来未曾深入阅读。仔细想来,品读“经典”的著作繁多,朱自清先生如何“常谈”服人呢?

      二、“常”

      何为“常”?我认为,“常”是平常。“经典”往往给人以讳莫如深、拒人千里的刻板印象。但朱自清先生能用浅显而富有趣味的语言写作,从而引人入胜。比如,屈原的《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天下一句”的风格,朱先生将其类比为寻常人物“妈呀!天哪!”的呐喊,虽已读罢许久,但如今想来仍然被先生所作的形象类比所折服。全书遍布着这样的“常”,以寻常人家的视角审视,以平常任务的口吻叙述,使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随着行文脉络跟着作者一同“走一遭”,全无枯燥。那些传世数百上千年的内容就这样“活泼泼”地展现在当代的我的面前,我与经典的距离近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便止不住地在我身边漫溢、充斥,我完全地浸润其中,乐在其中。

      三、“谈”

      阅读《经典常谈》,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便是阅读的过程好似与朱自清先生交谈的过程。如同一位知道很多趣事、知识渊博的长者,出于热心而非卖弄,同你亲切地交流。他寄希望于学生读者,却并未因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摆出说教的架子。他看似平平无奇,却融百家的精粹于一身。在这样的交谈中,我们更是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进行对话。因而这样的“谈”,并非是一个人单向的“说”或是“讲”,而是有着主体与客体的呼应、共鸣,方能称作“谈”。其实我想,“常”未尝不能是“经常”。正所谓“开卷有益”“手不释卷”,翻开书本进行阅读就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一场心灵的修行。那么,追随朱自清先生,投身于更广博的国学之海,更是一种与中华文明的“常谈”!

      

          推荐人:徐云飞南京市钟英中学副校长

      她在学校工作27年,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学生归属感、教师认同感、家长认可度、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担任副校长分管学校的教学、科研、招生、培训等工作。在徐云飞同志带领下,通过加强教研、强化管理等措施使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逐步摸索形成一条具有钟英特色的教育教学高质量均衡发展之路。2015年荣获“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18年荣获“江苏省青少年优秀科技教育校长”称号。2022年荣获“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网站导航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苏ICP备15058786号-1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