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区政协召开二届49次主席会议。区政协主席何素玉主持会议,区政协副主席耿开棋、於朝勇、潘春雷、郑曼、秘书长王媛出席会议,区政府党组成员饶萍应邀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白下高新区管委会关于秦淮创新湾区打造情况的通报,并进行协商讨论。
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将城市硅巷建设作为推动创新名城示范区建设的有力抓手,在全市率先启航城市硅巷建设,让老城焕发新活力、产业回到城墙内,探索一条推动老城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去年,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打造升级版的城市硅巷——南航秦淮创新湾区,聚智聚力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区、政产学研协同的标志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目前,“秦淮硅巷”科创森林生态体系已初具规模,集“产城一体、军民融合、创业孵化、投资驱动、国际交流”于一隅的创新生态圈初步形成,秦淮硅巷赋能主城科技创新的模式受到广泛认可,南京市委给予“南京硅巷看秦淮”的高度评价。
在协商讨论中,与会人员就进一步做好我区创新湾区打造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创新型人才自由引入机制;搭建跨学科合作环境,注重创新思维的培育;梳理企业意见、优化营商环境;规范企业执法、提升政府公信力;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快政务办结速度;逐步推进楼宇载体有机更新,打造发展新集群;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加快深化顶层设计;营造创新氛围,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明确我区创新定位,结合实践探索,有效发挥市场在创新中的作用;丰富创新湾区业态,营造开放的创新环境,等等。
区政府党组成员饶萍在讲话中对委员们的发言作了积极的回应,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就相关工作作进一步通报和介绍。
会议总结时,何素玉主席对我区创新湾区打造提出四点意见:
1、谋篇布局、先行规划,以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的特色空间。建议以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南航秦淮创新湾区建设推进方案》为蓝本,进一步细化推进落实举措。以南航秦淮硅巷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为抓手,促进科创载体创业功能、产业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校区+园区+街区+社区”四区合一,建成老城科技创新和有机更新的秦淮样板。高标准建设秦淮硅巷国际创新广场,不断提升紫荆科技园创新功能,打造航空发展大楼等区域标志性建筑;完善和提高“衣、食、住、行”等配套设施,为人才提供一个“有温度”的24小时硅巷社区,实现城市形象与发展内涵品质双提升。
2、三区联动、产城融合,以集群化激发科技创新的产业动能。高水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议继续以“两落地一融合”为主抓手,不断深化校院企地融合发展,集聚高水平创投基金、人才团队、科技服务机构。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支撑力量。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整合高校研发平台资源,加速打造由南航专家团队、重点实验室和技术骨干组成的开放式、可应用的创新湾区科技支撑平台。高水平发挥湾区产业集群优势。加快龙头企业招引洽谈,带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物联网等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项目集聚入驻;利用湾区内高校、研发机构众多优势,培养一批创新型创业企业,形成创新湾区的自主品牌。
3、营造生态、提升服务,以高标准提供科技创新的一流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线下“1+X”公共服务平台、线上智慧园区平台,建立企业需求“直报”政府、扶持政策“直通”企业的服务机制,加大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力度,掌握企业真实需求,提升精准服务水平。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用好市场化思维和手段,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讲好秦淮创新故事、展示创新成效、营造创新氛围。充分释放资源效应。以“秦淮—南航创新湾区”作为融合发展新起点,与大院大所大企在新研机构组建、校友资源集聚、人才互派挂职等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
4、提高运营、加强管理,以信息化做强科技创新的智慧平台。建议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湾区内各院所研究领域和企业发展方向等进行实时跟踪、更新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搭建知识共享平台,推动知识的持续生产、交换、整合和内化;打造智能管理系统,让湾区内部和企业内部应在高新区管委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同步进行智能化管理;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运行监测体系,超前研判主导产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会议讨论通过《政协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关于开展“牢记嘱托、担当作为”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